所謂交換,就是將分組(或幀)從一個端口移到另一個端口的簡單動作。如何作出 移動決定就已經確定了是用交換機還是路由器。如果用的是OSI 模型的第二層,那么 就要用到交換機或網橋,如果是OSI 模型的第三層,那就要用到路由器(或三層交換機)。
MAC地址:
數據鏈路層包含2個子層:邏輯鏈路控制( LLC )和介質訪問控制( MAC )。MAC 子層決定該層的硬件地址,這個地址是和網絡無關的,所以無論將那個硬件插入到網絡的何處,它有相同的MAC 地址(也就是MAC地址不隨網絡的改變而改變),無論網絡地址是什么。 供應商通常指定其產品的MAC 地址。在Ethernet 策略中,將一系列的Ethernet MAC 地址分配給供應商, 然后它們將不同的地址分配給生產的每個接口。
Ethernet MAC 地址包含12 位。前面的6 位(組織標識符或OUI )是由IEEE 分配給供應商的特定的編號,剩下的6 位是系列號。這樣的結果就是,每個網絡接口插件可以在任何給定的局域網或廣域網上有不同的MAC 地址。
交換原理:
MAC地址表顯示了主機的MAC地址與以太網交換機端口映射關系,指出數據幀去往目的主機的方向。當以太網交換機收到一個數據幀時,將收到數據幀的目的MAC地址與MAC地址表進行查找匹配。如果在MAC地址表中沒有相應的匹配項,則向除接收端口外的所有端口廣播該數據幀,有人將這種操作翻譯為泛洪(Flood,泛洪操作廣播的是普通數據幀而不是廣播幀)。在我們測試過的交換機中,有的除了能夠對廣播幀的轉發進行限制之外,也能對泛洪這種操作進行限制。
而當MAC地址表中有匹配項時,該匹配項指定的交換機端口與接收端口相同則表明該數據幀的目的主機和源主機在同一廣播域中,不通過交換機可以完成通信,交換機將丟棄該數據幀。否則,交換機將把該數據幀轉發到相應的端口。
交換機還將檢查收到數據幀的源MAC地址,并查找MAC地址表中與之相匹配的項。如果沒有,交換機將記錄該MAC地址和接收該數據幀的端口,并激活一個定時器。這個過程被稱作地址學習。由于有限的物理存儲器,所有的交換機只能學習到2的48次冪中的一個很小子集,所以交換機只學習那些活動的MAC地址(不同的廠商的不同設備,其MAC地址的容量也是不相同的,MAC地址的容量也是交換機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指標),這個定時器一般就是我們在配置交換機時的Age Time選項,一般我們都可以配置這一定時器的時間長度。在定時器到時的時候,該項記錄將從MAC地址表中刪除,這叫做老化(Aging)。而如果接收的數據幀的源MAC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有匹配項,交換機將復位該地址的定時器。
如果交換機不能夠正確的學習MAC地址,則有可能造成數據包丟失還有泛洪現像的發生,特別是大量泛洪現像發生會影響交換機的轉發性能,類似廣播風暴對交換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