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學界、記者界以及政律界從業者們看來,大到全世界,再到中國,2018年可謂數據保護的“關鍵之年(pivotalyear)”。一方面,中國首套個人數據保護標準——《個人信息安全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以及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于2018年5月相繼頒布實施;另一方面,隨著全球政府紛紛開始制定有關數據收集、數據使用和數據處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中國的決策層也在加快建設首套全面統一的數據治理體系。雖然該體系目前尚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在國內也引發了許多爭議與討論,但有關如何收集、使用和共享不同類型數據的框架卻正在形成。
在圍繞數據形成的生態系統中,每個環節上的數據專業人士(包括開發人員和數據科學工作者)在數據治理這個交叉點上都有著各自的工作。盡管我們常常將數據默認為是一種戰略資產,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拓寬思路,將數據治理也納入戰略。這樣做不僅是為了避免出現合規問題,事實上,如果我們主動開展數據治理工作,那么在構建和增強企業實力,同時在提高數據可用性、利用率和價值,從而取得競爭先機層面,這項工作都能發揮重要作用。
還有一點,據眾多分析師預測,2020年,全球產生的數據量將超過44澤字節(合440億GB)。下面這張來自Raconteur公司的信息圖就顯示了數據的生成量和捕獲量將如何呈指數級地增長,所以,如果沒有強大的數據治理方案,企業將耗在一些最基本層面的工作上而裹足不前,包括收集可靠信息,并將其組織整理,以便在需要時可隨時訪問,從而為企業創造價值,而不是帶來干擾。眼前,基于數據治理的思路來建立合適的數據架構非常關鍵,因為企業越在等待,數據源也變得越復雜,想要在不損失寶貴時間和機會的前提下對系統進行改造或重新規劃,就會變得愈發困難。

致力于推進數據治理的企業,將在數據分析的方式上經歷一系列改變。隨著數據治理逐漸落實,越來越多的數據將被納入企業信任的類別,并在制定決策時成為參考依據。這也將促使企業內部越來越多的員工轉型為“數據專業人士”,反過來看,這又會改變員工們的工作方式,從而使企業朝著打造數據驅動型文化的方向邁進。
以下是數據治理能夠為企業帶來的五大優勢:
1.可以了解正在使用數據的人員或應用程序
在用戶權限和數據訪問方面允許多級管理,例如,企業的銷售副總裁可能會決定讓所有的銷售人員都使用同一款分析應用程序,但每位用戶只可以看到自己的銷售業績和銷售機會。其中的關鍵在于,這讓IT管理人員可以輕松地根據不斷變化的業務條件和需求來調整這些特權和訪問控制。
2.可以識別、控制和記錄正在使用的數據
這有助于設置適當的權限,并甄別出數據訪問和數據使用方面存在的差異。例如,我們應該內置功能來屏蔽和/或保護個人或敏感信息,同時還應采取相應的保障措施,以處理意想不到的數據類型或錯誤填充的數據字段。將來我們還應該能夠輕松納入其他數據源,例如很可能需要納入全新的技術或數據格式。這在保證數據質量方面也能夠發揮重要作用。能夠了解到多名用戶使用同一組數據產生的不同結果,將有助于發掘員工在哪些方面需要培訓,或者哪些數據的質量需要提高。
3.可以控制用戶訪問數據的時間和地點
這就是許多人心中的“經典”數據治理方式,時至今日,這樣的方法依然至關重要。用戶必須通過安全連接(比如用VPN)接入,從而保護數據訪問并確保數據的完整性。
4.可以制定策略以確定數據的使用場景
例如,受某一款規定約束,某些數據只能在其所產生的國家使用,或者基于某個定位組件,使得某些數據只能保存在其特定區域的情況。
5.可以了解為什么某個應用程序或某位用戶有使用特定數據元素的權利。
了解背后的原因也有助于確保審計的合規性。我們需要關注即將出臺或了解最新的合規標準,例如,根據《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CCPA)》,即使駐地不在加州的企業也需要考慮客戶、合作伙伴和廠商的位置信息。
這些最佳實踐可適用于任何一家企業,同時將有助于企業安全地使用數據,提高數據使用率,并利用數據創造更多價值。全面了解數據治理的價值,最終將可以帶來關鍵洞察,從而推動企業的發展。
作者:Qlik亞太區數據集成部門副總裁楊沛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