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8年思科推出Nexus 7000交換機以來,網絡主流廠商在數據中心交換市場的競爭就一直處于白熱化的狀態,瞻博網絡、H3C、阿爾卡特朗訊、博科、戴爾Force10、Arista、華為等廠商,都先后推出了大容量、高密度、低延遲的數據中心交換機。不過直至今年,中國市場才對其張開熱情的懷抱。
隨著數據中心流量的爆炸性增長,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掀起了新一輪的云計算數據中心建設熱潮。因此在2012年,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都啟動了數據中心專用交換機(DCSW)集采招標,在產品架構、設備交換容量、萬兆端口容量以及對云計算虛擬化特性的支持上提出了有別于傳統交換機的更高的需求,包括需要具備CLOS架構、大緩存、高密度萬兆、多框虛擬化、大二層擴展等能力。而面對未來數據中心的交換、存儲和計算網絡必將實現融合的大趨勢,無阻塞交換架構也是必須的選擇。
“千呼萬喚始出來”,中國數據中心市場的大幕終于啟動,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了。投入巨資在這一市場的網絡廠商們,將開始收獲甜美的果實。
園區網競爭加劇
語音與視頻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無線接入,云計算以及虛擬化的應用,使得園區網的復雜程度提高,同時對帶寬、自動化管理和安全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這對交換機等園區網設備的性能、功能、安全,及可擴展性、可管理性都提出了新的挑戰。2012年,園區網確乎已走到更新換代的新節點。
巨大的挑戰和機會促使主流網絡廠商早已開始力推其園區網策略。思科推出的統一接入解決方案可以提供統一策略、統一管理和統一網絡,通過為有線、無線網絡和虛擬專用網絡(VPN)提供一致的網絡功能,支持它們作為單一實體進行工作,從而加快IT對業務響應的速度,簡化了IT運營。博科的“輕松網絡”通過HyperEdge技術,來增強各種當前基于園區局域網的應用程序,如統一通信(UC)和安全性,同時為BYOD企業移動辦公、豐富的視頻和虛擬桌面基礎設施(VDI)等新興應用鋪平道路。
與此類似,戴爾網絡專為園區網推出的PowerConnec 8100系列交換機,可以實現高密度(最多384 個10 Gb 端口)、40 GbE上行鏈路、可為第2 層和第3 層環境提供最高960 Mpps的吞吐量和1.2 Tbps 的數據速率(全雙工),實現10 Gb 和40 Gb的線速交換。華為推出One Net萬兆園區網解決方案,來應對園區網的帶寬升級、移動性及安全、精細化承載多媒體和云業務。同時華為還推出針對園區網的3款S9700系列高端交換機、8款S5700系列中低端交換機、7款AR 200/150系列企業接入路由器,以及包括AC和AP在內的7款WLAN產品。
“千帆竟過,百舸爭流。”園區網市場一片紅火,成為2012年網絡廠商激烈角逐的另一主戰場。
SDN異軍突起
作為網絡市場的破壞性創新技術,SDN在2012年開始備受追捧,預計2013年將成為這一市場一道奇麗的風景。
在今年5月的Interop展會上,不僅有SDN的專場研討會,著名的InteropLab還通過眾多網絡廠商合作,搭建了一個OpenFlow的互通性環境,向外界展示了OpenFlow的可行性。
網絡廠商們開始接二連三宣布的SDN策略。思科推出其開放網絡環境(ONE)策略,結束了圍繞其軟件定義網絡戰略的懸念。惠普、戴爾、博科、瞻博網絡、Extreme、阿爾卡特朗訊等廠商都也無一例外地提出了自己的SDN戰略。今年11月,Big Switch Networks公司推出的基于OpenFlow的SDN產品套件,就獲得了諸如A10、Arista、博科、Brocade、戴爾、Extreme、 F5、瞻博網絡、Vyatta和眾多軟件廠商的支持,這些公司都計劃支持這些產品以及開發應用程序到其API。SDN的號召力可見一斑。
在實際應用方面,SDN也獲得了進展。美國的Internet2宣布建設美國首個開放SDN網絡,這一基礎設施架構來自博科和瞻博的100G以太網OpenFlow路由器,大約在35到45個站點上部署。而今年年初,Google宣布其全部數據中心骨干連接都采用SDN和OpenFlow架構,網絡利用率提升到95%。
SDN的優點包括:擁有了自由移動的SDN網絡后,工程師將能夠通過快速且高水平地查看網絡的所有區域以及修改網絡來改變規則;這種自由和控制還能為用戶的系統帶來更好的安全性。例如,如果你的網絡中爆發了惡意軟件,通過SDN和OpenFlow,你將能夠迅速地從集中控制平面阻止這種流量來限制這種爆發,而不需要訪問多個路由器或交換機;SDN具有快速對網絡作出調整的能力,使管理人員能夠以更安全的方式來執行流量整形和數據包QoS。
不過作為一種創新的新技術,SDN同樣面臨自己的問題。例如,大多數軟件定義網絡的安全問題主要圍繞控制器本身??刂破骺梢员徽J為是交換/路由的“大腦”,它允許來自每個系統的控制平面得到集中管理。但這對于安全管理人員而言,就需要不惜一切代價來保護控制器。
另一挑戰則來自SDN實現的復雜性。SDN其他主要目標是實現網絡可編程性,而這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情。通過SDN可編程性,工程師可以在一個底層物理基礎設施上加速多個虛擬網絡,然后使用SDN控制器來分別為每個網段實現QoS(服務質量)。這將為虛擬化和云網絡帶來更大的靈活性。然而,正如F5公司的Lori MacVittie所指出的,這需要大量代碼,非常復雜。“很多人都明白更高的復雜性意味著更高的風險。這不僅是對大量代碼涌入數據中心架構的直觀認識,而且已經得到研究證明。”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為了引入可編程性,使用復雜的且可能讓網絡不穩定的代碼值得嗎?答案是:這完全取決于企業對這種可編程性的需要程度。對于云供應商而言,他們非常迫切地需要用于互聯數據中心的可編程的虛擬網絡。而對于典型的企業數據中心,情況并非如此。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企業不想使用SDN。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SDN創業公司和傳統網絡供應商勢必要解決SDN和網絡虛擬化相關的代碼復雜性問題。
展望2013
SDN未來之命運:分化與演進
隨著SDN的演進,裂痕開始出現。首先是VMware用12.6億美元收購SDN創業企業Nicira,此舉增加了其與思科的競爭關系,思科、EMC和VMware成立三年的VCE數據中心聯盟開始出現不和諧音。思科則以1億美元投資了由自已內部員工創立的Insieme公司,助其增強在SDN領域的能力,并擁有最終以8.5億美元收購該公司的權利。
Nicira共同創始人和首席技術官Martin Casado近日表示,SDN預示著數據中心方式的一個根本改變,這種轉變類似于VMware引進的向服務器虛擬化轉變。Casado希望明年Nicira推出一種不依賴于任何廠商、管理程序和云管理平臺的SDN控制器。
對此,瞻博網絡執行副總裁 (Bob Muglia認為,新生的SDN市場正在變成三個陣營:OpenFlow/開源軟件、思科和VMware。穆加利爾認為:“對于這個行業來說,可能的和最好的事情是出現一個開源軟件控制器。這個控制器將成為第三個標準控制器。這個標準將向廣泛的企業提供,并且支持人們需要的廣泛能力。”
這一說法描繪了SDN市場的格局:思科陣營、VMware陣營以及尋求思科和VMware的替代產品的每一個其他廠商,其中包括開源軟件社區。與此同時,數據中心巨頭惠普和IBM正在提供自己的基于OpenFlow的控制器。
比之廠商之爭,有人預測,SDN的興起更將引起軟件與硬件之爭,也會引起商用硬件和私有硬件之爭。原因在于,SDN可以實現大范圍的網絡虛擬化,因此所需要的物理網絡組件會大大減少。
這樣一來,當SDN將網絡的數據層面抽象到一個中央控制器,交換機會不會可能變成空蕩的金屬設備而已?樂觀的說法是:還不至于。
Big Switch Networks的CEO Guido Appenzeller認為,“SDN的位置與物理硬件不存在沖突”。在SDN環境中,物理硬件并不會完全消失,當然它們必須進化——而傳統廠商可能勝任這一進化的任務。
451 Research的Hanselman指出,除了仍然需要一些底層硬件,SDN技術可能還需要一個覆蓋多個控制器的全面管理控制臺。他說:“現實情況上,即使使用OpenFlow,也會存在多個控制器,因此必須有一個東西能夠管理多個控制器。”他認為,思科的Prime管理系統經過調整就可以管理這種環境。由此看來,傳統網絡廠商擁抱SDN策略后同樣將大有可為。
目前,專門負責OpenFlow標準和規范的維護和發展ONF(開放網絡基金會) 成員由原來的17家增加到了85個成員,這些成員之中既有新銳的SDN企業,也不乏傳統的網絡設備廠商如思科、華為,還有許多電信運營商。這充分證明了SDN的熱度和潛力。
從用戶的角度看,互聯網公司對SDN需求似乎最為迫切,據了解,我國的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公司已經開始做x86的SDN設備。而據中國移動研究院網絡研究所所長段曉東透露,最近加入ONF組織的中國移動也已經啟動了支持SDN設備大規模測試和設備的召集,將會在明年實現產品落地。
云時代的來臨,使得使以太網技術煥發出新的活力。讓傳統硬件交換和虛擬交換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SDN可謂應運而生,原有的市場格局、技術體系或將為之徹底改變。不過,最終的勝者永遠屬于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無限貼近用戶的廠商。因此,像所有最終取得成功的技術一樣,SDN的生命力也在于未來它和應用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