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你怎么看待現在網絡安全面臨的挑戰?
林東岱:以前,網絡是網絡,機器是機器,人是人,三者都是單獨區分的。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物聯網、云計算的發展,現在可以說,人、計算機、網絡這三者真正融合在了一起。在這種情況下,信息安全與網絡隱私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大。尤其在國家層面來說,我國的信息安全面臨的挑戰很大。
《中國科學報》:你覺得現在的網絡軟件中,有哪些容易泄露個人隱私?
林東岱:現在網絡上有各種電子地圖供人使用,比如谷歌地圖。但實際上你在使用的時候會輸入很多信息,比如位置,這樣一來就把自己的一些隱私信息提供給了網絡。位置信息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不法分子可以利用它來做很多事。
另外,單獨的信息可能不是隱私,但是一些信息聯系起來,就容易泄露問題。比方說你喜歡買什么東西,這不是問題,但是你經常買藥,買什么藥,一旦串聯起來,就可能泄露你的健康狀況。
《中國科學報》:現在大家都關注網絡安全,其實智能手機的隱私保護也值得重視。對此你怎么看?
林東岱:確實是這樣。現在大部分人都使用智能手機,好多軟件在使用時,會提示用戶可以關閉。但是實際上在不使用的情況下能不能關掉,大家也不知道。另外,很多人把通訊錄、照片甚至銀行賬號存儲在手機上,這都是很危險的。
《中國科學報》:從技術角度來說,你認為有能夠確保用戶安全的軟件嗎?
林東岱:應該說,諸如電腦防毒、郵箱保護等這些單個目標可能有專門的軟件、手段能夠實現。但是從綜合角度、計算機架構角度而言,徹底的網絡安全可能是無法實現的。
《中國科學報》:現在全國各地都在發展云計算。如何看待云計算的安全問題?
林東岱:云計算使數據更加集中,也就意味著風險倍增。但優勢是,將很多數據集中到云存儲空間里,可以帶來處理效率的提升。
但是它有兩個風險。第一,把信息都集中在一起,而非將個人隱私信息分別儲存,一旦泄露,其帶來的損失就會很大。
第二,你提供給云存儲這么多數據,有人可以對數據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你的興趣愛好等信息,這樣不法分子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攻擊或者詐騙。
我認為,安全是有代價的。對于云計算來說,必須在風險和安全之間做一個平衡。實際上,云計算的安全問題也是目前業內研究的熱點。這就需要云存儲提供商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規范相關市場。
《中國科學報》:目前網絡隱私的泄露有哪些特征?可以進行分類嗎?
林東岱:可以歸納為兩種。一種是主動泄露。比方說你使用別人的軟件,享受了服務,但同時也輸入了個人信息。這些信息,原則是只要你輸入,計算機就可以自動收集。但是這些信息,軟件商可以轉手賣給別人,也可以進行保密。這涉及到道德安全問題。
另外一種是被動泄露,或者說無意泄露。就是你沒有使用任何服務,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有人通過其他手段獲得你的信息,也就是用偷竊手段獲取他人隱私。這就涉嫌犯罪了。
《中國科學報》:和國外相比,目前我國互聯網信息安全的水平如何?
林東岱:這很難說。因為就我國整體信息水平而言,我們不掌握關鍵技術,例如,操作系統。在這樣的情況下談論信息安全,其實有些尷尬。當然,從關鍵技術研究的角度來說,我們的水平是不輸給國外的。
另外,網絡安全取決于人的意識,與文化也有很大關系。國外非常注重個人隱私,在非網絡時代就有相關立法。邁入互聯網時代后,自然也就有相關立法。但是我國不是這樣。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好像有隱私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情,意味著你有什么問題。實際上,個人隱私非常重要。當然,隨著用戶意識的提高、未來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以及技術的輔助,我相信網絡安全的水平會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