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多種新型P2P應用的出現和繁榮,如BT和電驢等,在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校園網用戶內掀起了P2P下載的狂潮。筆者所在校園網的Internet出口總帶寬是100M,隨著使用P2P應用用戶數量的迅猛增加,校園網的100M帶寬被迅速吞噬。圖1是從校園網MRTG流量監控系統上取得的,上線是上載流量,下線是下載流量,從圖中可以看到,使用P2P工具的用戶在下載完成后,繼續打開著P2P軟件,完成給網外用戶的上傳任務,所以造成了流量圖中這樣極為不正常的圖形,即上傳流量應該大大超過下載流量。
為何網管對上傳流量大大超過下載流量這么敏感呢?早期筆者所在的校園網和寬帶運營商簽訂合同的時候,運營商認為校園網主要是用戶瀏覽和下載外部世界的資料,所以下載流量應該大大超過上傳流量,而運營商可以把多余的這些上傳流量賣給托管主機的ICP,這樣對于寬帶運營商來說,下載和上傳流量都賣了個好價錢。而寬帶運營商購買電信的帶寬時,是買的對稱的帶寬大小。正是這個原因,運營商給筆者所在校園網一個相當優惠的價格,但是約定,下載可以到達100M,上傳只能使50M,如果長期超過這個約定,價格另談。出于這個原因,網管看到這樣的流量圖,當然很著急了。
另外,即使只考慮下載的問題,在正常P2P下載的情況下,由于P2P技術采用的是從多個節點(PEER)下載,每個用戶能得到比常規下載大得多的速度,但是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都開著P2P軟件下載電影等大型文件,那么下載的100M帶寬也很快被堵死了。這樣的情況下,別說下載,即使普通的網頁瀏覽也變得非常緩慢。2003年以前校園網帶寬只有10M的時候,用戶瀏覽網頁覺得很快,現在都擴容到100M,用戶卻反映打開網頁的速度慢了。
P2P下載
使用FTP或者HTTP方式下載軟件的時候,我們經常碰到這樣情況,某個軟件的人氣越旺,下載越困難。原因很簡單,服務器只有一個,網絡帶寬只有那么大,下載的人多了自然就會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
BT(BitTorrent)的出現徹底解決了這個“悖論”,BitTorrent的邏輯是“下載的人越多,下載速度越快”。BT是一種多點共享協議和軟件,由美國加州一名叫Bram Cohen的程序員開發出來。BitTorrent專門為大容量文件的共享而設計,它采用了一種有點像傳銷的工作方式。BT首先在上傳者端把一個文件分成了很多部分,用戶甲隨機下載了其中的一些部分,而用戶乙則隨機下載了另外一些部分。
這樣甲的BT就會根據情況(根據與不同電腦之間的網絡連接速度自動選擇最快的一端)到乙的電腦上去拿乙已經下載好的部分,同樣乙的BT就會根據情況去到甲的電腦上去拿甲已經下載好的部分,這樣不但減輕了服務器端的負荷,也加快了雙方的下載速度。
共4頁: 1 [2] [3] [4] 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