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DoNews消息:國內最早涉及網上在線客服的即時通訊企業TQ今天正式宣布,其旗下的 “TQ反點擊欺詐”系統正式推出并免費提供網站流量評估功能。該流量估計區別于其它統計系統的核心應用在于它可監測網站受到的惡意點擊欺詐。特別是針對搜索引擎競價排名的點擊欺詐,該系統做了極為完善的監測評比反饋。非常方便競價排名用戶評測自己的廣告效果,從而調整廣告的媒體投放選擇;如果運用恰當,還可以成為起訴存在“點擊欺詐”嫌疑的搜索引擎廠商的有力證據!
據悉,該系統以網站總流量(訪問網站并完全打開網站的有效流量),會話率(通過該網站上的TQ洽談通與網站主會話的客戶與總流量的比)和有效轉化率(在會話過程中留下聯系方式的客戶人數與總會話人數的比)三項為統計分析標準,以TQ洽談通“訪客接待”模塊為數據來源。凡使用TQ洽談通開展網上客服和網上銷售的網站,其每天完全打開并真正流覽了網站內容的網上訪客(這區別于傳統流量統計軟件調用一次URL即算做一次流量的統計方式),都可被TQ洽談通的“訪客接待”模塊實時監測記錄并根據每個訪客搜索的關鍵詞及上一個訪問站點分析其需求意向,從而主動向訪客發出會話邀請,給予咨詢幫助。如果該訪客是一個高質量的客戶,是帶著真實明確的需求意向點擊網站的,他會非常愿意接受網站主的會話邀請。就自己的需求通過TQ洽談通向網站在線人員詳細咨詢。否則則存在很高的惡意點擊或無效點擊比率!
目前TQ洽談通統計到的近10萬用戶網站每天的平均會話率在2%左右,客戶網站的流量轉化率只有0.3%,這說明兩點,一是國內網站目前的精準營銷普遍做的不好,有很多網站的推廣沒有找到目標人群,很多的錢浪費在了無效點擊上;另一個就是惡意點擊造成的點擊欺詐,惡意點擊的來源有很多,比如廣告運營商的,廣告代理商的,以及一部分競爭對手的。
“點擊欺詐”愈演愈烈,至今卻沒有一個國家將其界定為犯罪行為。這就使得部分利益群體漸漸將其視為獲取高額暴利的一項專職生意。當廣告主的利益被這部分群體大肆侵占卻又得不到相關法律界定和有效保障時,就需要更多的第三方軟件參與到幫助客戶反“點擊欺詐”的行列當中,需要更多的媒體對“點擊欺詐”給予深刻的曝光從而施以輿論監督壓力以促進新情況下的相應法律法規的誕生!
而這之所以成為一個重要問題,甚至被部分評論者喻為網絡業最大的威脅,原因在于:基于搜索引擎的網絡廣告正在向世界證明自己是一種有效的營銷手段,同時是一個數百億美元的大市場。據網絡市場調查公司eMarketer預計,2006年美國在線廣告市場規模約可達到164億美元,其中搜索引擎廣告占據69億美元。而賽迪顧問的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搜索引擎市場規模達到16.6億元人民幣,較2005年增長了40.6%。依靠網絡廣告,Google和百度這兩家在美國與中國市場最大的搜索引擎,2006年前三個季度的收入分別達到74億美元和5.665億人民幣。
這是廣告業歷史上增長最快的一個領域,而其增長動力來自于它被寄望改變傳統廣告產業一個無奈的現實。因為傳統大眾營銷的軟肋在于:廣告主知道他的一半廣告投入是無效的,但不知道是哪一半。而利用搜索引擎,廣告商似乎可以將用戶搜索信息和相應廣告匹配起來。理想化的狀態是,只有對相關產品有興趣的人才會點擊該廣告,而廣告主只為被點擊的部分付費,能最大程度減少無謂損失。這種價格更低、更為靈活的廣告形態,獲得了大量從未涉足廣告領域的中小企業的重視,它們所在的細分市場并不適合傳統的大眾傳媒,但借助Google和百度,找到客戶的成本被有效降低,同時,它們也成就了Google和百度高速增長的神話。
但每一個新事物的出現都不可避免的帶來另一個無奈的誕生,這是事物的兩面性。搜索引擎的定向匹配、針對性投放帶給廣告主有效點擊的同時也帶來了點擊欺詐,甚至點擊欺詐的比率有大大超過有效點擊的趨勢! 成為網絡廣告行業的灰色地帶:針對按點擊付費廣告,通過人力或者程序,大量并不構成消費行為的點擊讓錢從廣告主的口袋里流向搜索引擎和廣告代理公司。究其原因,搜索引擎廠商利益主導下的態度曖昧和不作為是造成點擊欺詐持續增長的根本原因。
因為這一產業鏈上的幾方可以形成“共謀”:以搜索引擎自身為廣告發布載體的廣告模式涉及廣告主、廣告代理商、廣告聯盟和搜索引擎公司四方利益實體,只要形成點擊,廣告代理商、搜索引擎和以個人站長組成的廣告聯盟三方均可獲益,只有廣告主被孤立。
2001年,3721首創中國互聯網領域的分銷渠道體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廣告代理商便一直扮演著搜索引擎和廣告主之間的橋梁角色:由廣告代理商向廣告主銷售廣告并負責其售后服務。代理商完成銷售任務后搜索引擎公司分次對廣告代理商進行返點。如,第一季度業務量完成,返30%,第二季度業務量完成,再返20%……行業內人士稱,廣告代理商可獲得的返點最高可達70%,這一潛規則使得極為苛刻的Google也不得不入鄉隨俗,將返點提高到40%。這一交易方式決定了廣告代理商不希望任何一個季度的業務量低于預期,因此他會想法設法的將廣告主的錢消耗掉,迫使其再次續費,而搜索引擎也樂得賺個盆滿缽豐。因此,這樣的惡意點擊造成的點擊欺詐是搜索引擎廣告骨子里天生的劣根,除非改變廣告的收費模式,否則點擊欺詐永遠不會消除!
而廣告聯盟作為搜索引擎自身流量的重要來源和發布平臺,更是一種直接的雇傭關系:廣告聯盟提供頁面資源,搜索引擎發布其用戶廣告。產生點擊費用后,搜索引擎從每個點擊的單次競價費用里抽取一定比例的傭金付給聯盟網站。這就使得聯盟網站在點擊欺詐中扮演的角色更為骯臟!!為了賺取更多傭金,他們不僅以大無畏的精神,以黑客級的程序開發水平讓發布在他們網站上的客戶廣告產生難以想象的龐大點擊。而且他們還為訪問他們網站的網民設置陷阱,誘導網民去點擊網站上的競價排名廣告。還有就是,一些流量較大的聯盟網站,會要求搜索引擎給予其手動匹配廣告的權限,專挑那些競價高的廣告展示。有了這樣的利益驅動,Google Adsense以及百度主題推廣的用戶就不用奇怪其日出千金的驚人消費了!
對于“技術上是否無法識別并杜絕點擊欺詐的指責”,無論Google、百度還是雅虎都堅決予以否認。雅虎全球產品部資深副總約翰·史萊德稱點擊欺詐是“一個嚴重但可管理的問題”。只是管理的策略和手段是什么,我們不得而知。官方的理由如百度所言“過濾惡意點擊最強的武器其實不是技術好壞,而是這些策略對于那些想突破這個防線的人來說是不透明的。我們有很多策略,比如說通過某些特征判斷這次點擊是不是惡意點擊。如果這些策略公布出去了,他就可能會專門繞過這些防線。但如果不公布,他就很難破解。”這就好比法律出臺了什么是違法行為,但就是不公布,公布了就怕有人鉆法律的空子再去犯法!荒堂嗎?不荒堂!這就是我國目前的互聯網現狀!到處充滿“真實的謊言”!
在這種情況下,借鑒第三方單純的統計流量的統計數據,比如51啦,站長統計。將這些軟件統計到的流量與搜索引擎提供的消費統計和點擊數據作對比,首先確定流量上的出入。然后再對比“TQ反點擊欺詐”系統提供的會話率和有效轉化率的數據,就可有效甄別某家搜索引擎存在點擊欺詐的系數是多高。從而分析某個搜索引擎廣告的性價比,決定是否繼續在該搜索引擎上投放廣告。
當網絡各界都在呼吁相關法律法規的誕生之時,我們奉勸搜索引擎迷途知返。無論怎樣,大家都希望看到搜索市場的持續增長,而非“殺雞取卵”的欺詐和掠奪!希望反點擊欺詐系統的誕生,有助于推進搜索引擎的模式創新和機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