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連續報道,國內知名銀行內部員工因涉嫌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和涉嫌出售公民信息被判刑。
據了解,該起案件目前是幾家知名銀行的員工出售客戶信息資料,主要包括客戶征信記錄以及銀行卡卡號。其中,征信記錄主要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姓名、證件類型及號碼、通訊地址、聯系方式、婚姻狀況、居住信息、職業信息等。同時,還包括信用交易信息,比如信用卡信息、貸款信息。各家銀行內部員工可通過內網查詢,可以獲得客戶銀行卡卡號、開戶時間、開戶銀行、余額等,并可以查詢到賬戶流水。資料之詳盡,令人咋舌。
銀行,作為社會公共部門的重要一員。掌管著大量個人用戶信息。內網數據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內部員工時刻都要與客戶的隱秘信息打交道,一旦經不住利益誘惑,利用職務之便將這些資料販賣出去,再經別有用心之人傳播利用,其社會影響與危害都不堪設想。社會公共部門的用戶信息保護不得力,不僅給用戶的切身利益帶來嚴重損害,這些部門自身的聲譽、形象也將大打折扣。究竟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才能數據泄露的難題呢?
據信息安全界人士透露,目前這種因內部人員導致客戶資料泄露的案件,除了在管理制度上應加強員工管理培訓、簽訂保密協議外,在技術上是有措施可以防范的。主要可從加強銀行的內網安全方面來下手。即:將涉及機密與用戶隱私的內部文檔資料進行加密處理。部署針對U盤、移動存儲設備的監控管理軟件,設置使用權限,記載使用日志等。不給不法分子任意拷貝機密信息的可趁之機。
針對機密文檔的安全問題,虹安研發的DLP文檔安全管理系統、U盤外設管理系統,利用動態透明加密、訪問控制和審計跟蹤等技術,對機密文檔、重要業務數據等敏感信息的存儲、傳輸和使用過程實施安全保護,精確控制敏感信息的使用權限和范圍。即使文件被拷貝出去,離開內網環境,對方獲取的也只是一些亂碼。文件、U盤的使用情況都有詳細的日志,對違規操作了如指掌。最大限度的防止機密文檔泄露。
信息時代,人們都越來越注重個人私密信息的保護,然而讓人憂心的是,各種信息泄密事件卻不斷地充斥著我們的耳膜。如今,甚至是一些大量掌握個人隱私信息的通信、金融等社會公共部門也變得不再安全,成為個人信息泄露的源頭。對掌管大量個人信息的相關企業、部門來說,只有加強內部數據管理,規范使用流程。在技術上將重要的文檔資料加密處理,靈活控制U盤等移動存儲設備的使用權限和范圍等,才能將數據泄密防范于未然,也才能讓廣大民眾在將自己的財產、個人信息等隱私數據委托給他們的時候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