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鏈接:
EMC推新一代Bura備份恢復解決方案
EMC首發面向虛擬架構數據去重方案
EMC BuRA,大禹治水第一步
四五千年前,大禹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成功解決黃河流域洪水泛濫的問題,并因此而載入史冊。當前,數字信息猶如黃河水一般泛濫。據IDC最新研究報告,2006年所產生的數字信息量達到1610億GB,到2010年將增長6倍,達到9880億GB,數字信息的總量將大大超過存儲設備的容量。同時,信息已經成為企業的資產,保護信息成為企業經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傳統上,備份、恢復是保護信息不丟失的最常用手段。但是,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情況下,用傳統的備份恢復保護信息,不僅代價高昂,而且不能達到保護數據的目的。
傳統的備份恢復,就是將生產系統的數據復制一份到備用環境。備份數據是離線的,當然生產系統出問題的時候,再從備份系統把數據恢復過來。備份環境可能是磁帶、光盤。典型的方式是用磁帶,因為它很便宜,而且大量軟件都支持磁帶備份。磁帶取出來之后,經常要把它運到跟機房不同的地方保管。
磁帶備份的問題很多:一是速度慢,尤其是數據量越來越大,備份時間越來越長,備份窗口不足;二是磁帶容易丟失數據,溫度、濕度、保存時間長短都可能對它有影響;三是磁帶運輸過程有可能丟失或損壞;四是磁帶恢復時間長,造成業務中斷。光盤備份的問題,一是速度不夠快;二是光驅升級換代快,過幾年就可能找不到可以讀數據的光驅了。
2005年,EMC提出BuRA(Backup, Restore and Archive)的理念,將歸檔與備份、恢復一起,納入數據保護的整體解決方案。所謂歸檔,就是將生產系統中不活躍的數據移動到低一級別的存儲介質上,讓生產系統輕裝前進。根據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所做的調查,在全社會每年產生的所有信息中,有超過75%的信息是都屬于這類固定內容數據。在不歸檔的情況,每天將所有數據備份,實際上多占用大量的存儲空間。歸檔數據是近線的,數據歸檔時會在生產系統留下地址,生產系統可以隨時讀取被歸檔的數據。歸檔所用的磁盤,速度可以比較生產系統慢一些,從而降低成本,在數據存取性能、可靠性,離線方式都不能跟它同日而語。
EMC Centera就是這樣一種歸檔設備。它采用了特殊的存儲機理——數字指紋技術。數據存入CAS系統時,系統通過數字指紋技術給出一個地址(數字指紋),數據具體存儲在什么地方,操作員不用關心,這樣既簡化了操作,也增加了數據的安全性。而且,系統還會對數據進行自動維護,系統會定期檢查介質的狀態,發現介質損壞時自動將數據移到其它位置。數據在內容無論如何調整,都會對應到唯一的數字指紋,因此對管理員是透明的。目前,EMC 的Centera 已經廣泛部署在全球 4,000 多個客戶的存儲設備中,覆蓋醫療、電信、金融、法律等諸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