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累,目前中國的大型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數據量已經達到100TB以上級別,并且非結構化數據量在迅速增長。基于IDC對大數據的定義(通常數據量大于100TB,數據量年增率大于60%,數據采集是高速數據流 ,且數據包含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稱為大數據),IDC認為中國金融行業正在步入大數據時代的初級階段,并且呈現快速發展勢頭。
大數據支持中國金融行業的三大轉型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提出將金融改革列為未來十年發展的重中之重。當前,中國各金融企業都制定了“十二五”發展規劃,“科技引領創新”是核心指導思想。未來中國的金融企業將依靠構建智慧型的數據分析體系(MIS)充分挖掘規律,以支持業務創新與服務創新。
從未來幾年看,中國金融行業在“十二五”時期面臨發展方式轉型的挑戰,轉型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一,中國金融行業將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制,向嚴監管轉型;二,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型,信息化重點也將從業務信息化向管理信息化轉變;三,從“利潤為中心”和“保單為中心”向“客戶為中心”轉型。大數據在加強風險管控、精細化管理、服務創新等轉型中別具現實意義,是實現向信息化銀行轉型的重要推動力。具體而言,首先,大數據能夠加強風險的可審性和管理力度。其次,大數據能夠支持精細化管理。當前中國銀行業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起步,利率市場化必然會對銀行業提出精細化管理的新要求。再次,大數據支持服務創新,能夠更好地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理念,通過對客戶消費行為模式進行分析(比如事件關聯性分析),提高客戶轉化率,開發出不同的產品以滿足不同客戶的市場需求,實現差異化競爭。
當前,中國金融企業已經制定相關的計劃并推出了具體措施,比如,中國民生銀行計劃在2013年建設數據標準和大數據基礎平臺,2014年建設實時的數據集成平臺,2015年建立完備的企業數據服務,支持智能化的服務。
中國金融行業應從企業戰略層面做好準備應對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IDC認為,大數據將引發金融行業的重要變革,中國金融行業應首先在戰略層面對大數據進行規劃,積極應對大數據時代的挑戰,推進并建立數據驅動型發展方式。
IDC認為,大數據量必然要求企業在基礎設施方面增加投入,要求金融企業IT基礎設施更易于數據的整合與集中,擴展與伸縮,以及管理與維護,同時具備極大的可靠性、可控性、安全性 。因此,中國金融企業應該建立適應大數據時代要求的IT基礎架構,以此優化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資源。
此外,大數據時代金融企業不僅要面對技術問題,還將面對業務管理理念等問題,業務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要有風險意識,更應該有創新意識。因此,金融企業應該做好大數據人才準備。大數據對金融行業IT員工的挑戰源于員工是否具備大數據分析所需要的多學科知識,多層次的專業素質,是否具備對新技術的學習和駕馭能力,因此,復合型人才將成為大數據時代金融行業IT人員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