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當我看到3Com被出賣給了貝恩資本和華為時,是頗有些傷感的。不過這事也促使我想搞清楚,為何會有如此之多的上一代企業都有著差不多的下場?
想一想,可以被列入上一代企業的網絡技術公司有哪些?3Com、Novell、Palm、Ciena、Cascade、Ascend、新橋等都赫然在列。我們知道,其中有些公司已被收購,有些雖然還在生存,但卻舉步維艱。對于它們全體來說,它們的時代已是日薄西山了。
類似的傷感劇在計算機領域也在上演:Burroughs、Univac、NCR、Control Data、Amdahl、DEC、Compaq、Honeywell……
我的朋友Clay Christensen來自哈佛商學院,上周到我們麻省這兒做了一回客座教授,我們也談論了這個話題。(“哈佛與麻省的學生有何差別?麻省的學生腦子好使;而哈佛的學生發型很棒。”)我向他提到,3Com的每一任CEO都是我的好朋友,而且個個看上去都是很稱職的經理人,那么是不是有什么厄運、惡業纏身,或者管理不善而導致曾經一度輝煌的網絡技術公司走上了末路呢?
是不是說,它們從技術專家領軍的公司轉變成了以財務狀況持續向好為目標的公司,所以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呢?
Clay的回答是:準確地說,正是因為它們必須良好地運營,所以它們才失敗了。一般來說,通過內生增長,一家企業頂多能夠連續十年實現贏利增長,而資本市場卻會要求它們繼續增長,要求有贏利的增長,并且會懲罰那些不再增長的公司。
正因為它們必須良好運營,所以它們往往會在看到新技術的曙光之前,不得不忍痛放棄那些可能帶來突破性發展潛力的新的技術理念。
還有什么答案呢?管理較差?設立了獨立的子公司與母公司競爭?大部分公司一旦發現內生增長放緩,便會開始改組財務結構,收購有快速發展軌跡的企業,希望這些企業能夠帶來增強的發展動力。
這種做法一般會收到一定的短期效果,然后當被收購的新興企業也開始發舊之后,整件事情就會像吹漲的泡沫一樣破裂。有何憑證?看看朗訊和北電網絡做過的所有收購便知。
3Com也做過這方面的嘗試。它收購了Tipping Point,一家年輕有為的安全融合網絡廠商;它還通過其合資子公司華為3Com,買進了2%的華為股份。但是到頭來,它還是不得不認輸,把自己賣給了貝恩資本和華為。
在美國企業界,要想讓一家處在螺旋式下降通道中的企業再調頭向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任務,而3Com似乎已經處在了永久性的螺旋式下降通道中。要讓它再有出頭之日,大概只有揮舞魔棒的神奇小子才能辦得到吧。
是的,3Com會有一段被私人持有的閑暇時光;是的,它會縮減成本,理順組織結構,并試著留住自己那些因為情緒消沉而開始叛逃的客戶。
大多數私募公司在向科技公司揮舞它們的魔棒時很容易躊躇滿志,而該科技公司的客戶們卻會由于久等不來他們以為很快會來的產品更新而轉投他人懷抱。
在某些情形下,像3Com這樣健壯的公司被轉讓,應該會讓較年輕的風險投資公司更容易獲得成功——除非它們根本不行。假如你戴的是達爾文式的帽子,你或許會爭辯道,這些上一代公司之所以能夠幸存,是因為它們的有經驗的經理人在為新的一天而戰——在一家新公司里,他們所帶來的同樣高品質的管理水平能夠確保其新的老板也會成為一代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