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BIOS的開機畫面就如一般普通BIOS,但是它可以整合內建更多服務功能,比如說X-Server
Linux BIOS的起源與發展
其實Linux BIOS的計劃始于1999年,自從計劃推出之后,諸多硬件廠商包含acer、SIS、VIA等也紛紛提供硬件贊助相關的研究發展,Intel在LinuxBIOS發展初期大表支持,但隨著時間過去,不少廠商開始淡出,連Intel也改弦易轍,立場從支持轉變成大力反對。不過硬件廠商雖然退出,網絡搜尋大老Google卻反其道表達了對LinuxBIOS的支持,并且實際投注資金,協助Linux Bios建立1個針對硬件的品質保證和自動化測試的環境。
基本上,Linux BIOS可以看做1個微型化的Linux操作系統,在原有的Linux核心上另外增加了針對系統硬件偵測與激活的程序代碼,雖然初始目的是應用于嵌入式系統以及叢集服務器之中,Linux BIOS在PC端的應用起伏不定,過去在缺乏夠力支持者的情況下,難以見到在一般PC上的應用,不過,OLPC(One Laptop per Child)可是算是Linux BIOS近期跨入PC應用的1個相當成功的案例。此外,技嘉也在最近推出了使用Linux BIOS的主機板,型號是M57SLI-S4,針對AM2平臺提供了廉價SLI方案,算是在板卡業界中的1個異數。
技嘉M57SLI-S4是少數幾塊屬于主流市場的Linux BIOS架構主機板
采用Linux BIOS的好處
首先,現有的BIOS架構多已經在30年前成形,而且在外觀與基本構成元素上都沒什么改變,如此沿用至今,已經是相當不符時代潮流了。Linux BIOS是以C語言撰寫而成的,相較傳統BIOS的匯編語言,在維護上與更新上會簡易許多。這點對于目前板卡業界頻繁的產品更新率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優勢,維護與更新的難度降低,也意味著板卡產品的功能定型之后,在BIOS方面的撰寫以后續維護成本都可以明顯降低。而在效率上,雖然Linux BIOS是以C語言編寫而成,但可以說完全超越了以匯編語言編寫而成的傳統BIOS,這是由于Linux BIOS是執行于32位模式之下,而傳統BIOS仍然是屬于16位架構。
至于另一個特點,那就是Linux BIOS完全不包含任何DRM保護機制,這可以避免有不良駭客藉由入侵,操控硬件版權機制,致使影響到消費者的隱私權。而其遵循GNU(General Public License)的授權規則,對于一些把安全考量擺第一的消費者而言(比如說政府機關),也具有極佳的吸引力,畢竟控制了BIOS等于控制了一整部計算機,如果能夠徹底掌握BIOS的內容,也可以進一步對計算機本身進行控管。
而由于Linux BIOS本身所占空間非常小,僅占數十K而已,以一般普遍被應用在主機板上的2M/4Mbits閃存,甚至可以將操作系統、網絡功能、甚至是儲存管理以及網站服務內建進去,作為簡單的服務器使用,以此為架構,可以輕易發展出具備各種服務功能的網絡周邊(比如說無線AP或者是家用NAS)。而Linux BIOS在激活時,偵測串行端口(Serial Port)的順序要早于偵測內存,因此可以利用終端仿真器來進行系統的除錯動作。
目前主流BIOS技術掌握在少數廠商手中,而且因為板卡生產數量龐大,競爭廠商也多,在授權費用方面很難有討價還價的空間,這對于逐漸微利化的板卡市場是個相當不利的因素, 而且由于傳統BIOS都是基于封閉式架構,萬一出現BUG,那么只能癡癡等待板卡廠商更新BIOS,萬一板卡廠商因為產品過舊或者是其它理由而放棄更新,那么消費者也只能自嘆倒霉,乖乖掏錢購買新產品。使用Linux BIOS的話,至少還能自行動手,或者是在社群上尋求解決方案。
結論:硬件廠商害怕關鍵技術被對手得知,因此對Linux BIOS的發展導向感到害怕,但是即便如此,這些廠商在對營收占比較小比例的舊款產品,還是挺樂意公開其硬件規格,因為這些硬件架構大多被打入低價位產品,并且在開發中國家廣為銷售流通。這也形成了Linux BIOS的另1個機會:可以先在低價市場打好基礎,再伺機進入主流市場。OLPC已經是Linux BIOS相當成功的案例,技嘉與其它板卡廠商所推出的內建Linux BIOS主機板,則是跨入主流市場的第一步,Linux BIOS后續發展如何,其實還是相當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