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安裝多個操作系統(tǒng)的目的,就是在這些多個操作系統(tǒng)下運行各種各樣的軟件。不過,對于多操作系統(tǒng)軟件的安裝和共享我們還是有很多技巧的,掌握了它們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共享字庫
一般情況下,在Windows中安裝字體時系統(tǒng)會把它們拷貝到系統(tǒng)的Fonts文件夾下,由于中文字庫一般較大,所以這樣一來,弄得每個Windows中的字體文件夾都顯得特別大。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實現(xiàn)字庫的共享使用!
1.建立公共字庫文件夾
把硬盤分成多個區(qū),并在某一個區(qū)上專門建立一個公共字庫文件夾,如d:\fonts,然后把包含字庫文件的光盤插入光驅(qū)中,并把它們拷貝到d:\fonts文件夾下。
2.安裝共享字庫
進入某一Windows系統(tǒng),然后單擊“開始”→“設(shè)置”→“控制面板”項目,雙擊“字體”項目。再選擇“文件”→“安裝新字體”命令,并在打開的“添加字庫”窗口中,選擇字庫文件夾d:\fonts。Windows會檢測到該文件夾下的字庫文件,我們選中欲安裝的字庫,并注意不勾選“將字體復(fù)制到 Fonts 文件夾”前的復(fù)選框(如圖1),單擊“確定”按鈕即可把字庫文件安裝到Windows中,但卻不把它復(fù)制到Fonts文件夾下。

添加字體復(fù)選框
進入Windows 2000 Professinal和Windows XP后,同樣安裝E:\PUBFONTS文件夾下的字庫,同時也記住不勾選“將字體復(fù)制到 Fonts 文件夾”前復(fù)選框。這樣,多個操作系統(tǒng)就可以共用D:\FONTS文件夾下的字庫了。
3.管理字庫
在上述Windows中安裝多個字庫時,不選中“將字體復(fù)制到 Fonts 文件夾”前復(fù)選框,只是在Windows下Fonts文件夾中創(chuàng)建了一些指向E:\PUBFONTS文件夾字庫的快捷方式。如果我們哪一天想用哪一個字庫了,只要直接進入E:\PUBFONTS文件夾,刪除其中的字體就可以了。
二、IE臨時文件夾的共享
上網(wǎng)使用Internet Explorer的人很多,但Internet Explorer在瀏覽網(wǎng)站時會先將網(wǎng)上的部分文件(包括圖片和HTML文件等)儲存于系統(tǒng)內(nèi)的“Temporary Internet files(臨時文件夾)”之中,然后再作瀏覽。時間一長,我們的臨時文件夾將會變得相當(dāng)大!其實,多個操作系統(tǒng)完全可以共享一個臨時文件夾。
1.建立共享文件夾
先在一分區(qū)上建立一個文件夾作為IE資源共享臨時文件夾,如d:\IE。
2.修改IE臨時文件夾位置
啟動Internet Explorer,選擇“工具”→“Internet選項”命令,打開“Internet選項”,單擊“常規(guī)”標簽,在“Internet臨時文件夾”中單擊“設(shè)置”按鈕(如圖2),并在打開的“設(shè)置”對話框中單擊“移動文件夾”按鈕,然后再在打開的“瀏覽文件夾”對話框中選中d:\IE,按下“確定”按鈕返回。這時我們可以看到臨時文件夾變成了d:\IE\Temporary Internet File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按下“確定”按鈕,Windows提示重新啟動以使設(shè)置生效,單擊“確定”按鈕重新啟動即可。

設(shè)置Internet臨時文件夾
其他的Windows中也按類似方法設(shè)置,都把IE的臨時文件夾指向d:\IE\Temporary Internet File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這樣,多個操作系統(tǒng)就可以共享一個IE臨時文件夾了。
三、共享IE收藏夾
IE中的收藏夾可以很方便地將一些常去的網(wǎng)站歸入其中,下次訪問時只要直接選擇即可,的確是方便了我們這些傻瓜用戶。不過,我們在每個操作系統(tǒng)下上網(wǎng)時可能遇到的網(wǎng)站不一樣,這時如果只是簡單地把它們加入的收藏夾的話。重新切換操作系統(tǒng)后,在另一操作系統(tǒng)中將看不到我們剛才新加的鏈接。同樣,我們在另一操作系統(tǒng)中新加的收藏鏈接,到了其他操作系統(tǒng)中了不會看到。那么有沒有一個辦法做到,讓多個操作系統(tǒng)使用同一個收藏夾,以做到同步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就是實現(xiàn)的步驟:
1.創(chuàng)建同步收藏夾
先在某一分區(qū)創(chuàng)建一個同步收藏夾,如D:\Fav。
2.合并收藏夾內(nèi)容
我們知道,在Windows 9x/Me中,收藏夾位于C:\Windows\Favorites文件夾。而在Windows 2000/NT/XP中則放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戶名\Favorites中(如系統(tǒng)管理員的收藏夾就放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Favorites下)。而且它們都是指向網(wǎng)站的快捷方式。我們進入這些文件夾后,按下Ctrl+A選中所有文件,再把按下Ctrl+C,然后切換到D:\Fav文件夾下,按下Ctrl+V鍵粘貼這些快捷方式。通過這樣操作后,可以把多個操作系統(tǒng)的收藏夾內(nèi)容合并起來。從而為我們后來的共享打基礎(chǔ)。
3.修改收藏夾位置
IE收藏夾的位置保存在Windows的注冊表中,通過修改注冊表中相應(yīng)鍵值,可以讓多個Windows共享一個收藏夾。
選擇“開始”→“運行”命令或者按下Win+R鍵打開“運行”窗口,輸入regedit.exe命令啟動“注冊表編輯器”程序。然后定位到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Shell Folders項目,在窗口的右側(cè),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名為Favorites的項目,雙擊它,把其中的C:\DocumentsandSettings\xxx\Favorites改為D:\Fav(如圖3)。

注冊表編輯器主界面
在其他Windows操作系統(tǒng)中也進行類似操作,就可以讓多個Windows使用D:\Fav文件夾作為收藏夾。
四、我的文檔的共享
“我的文檔”是最為重要的文件夾之一,一般用戶的個人數(shù)據(jù)文件都保存在“我的文檔”中,在Windows 9x中,它位于C:\My Documents。但在Windows 2000/XP中,“我的文檔”位于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戶名\My Documents文件夾下。每個系統(tǒng)“我的文檔”使用不同的文件夾,不利于文件的管理。下面,我們就來讓多個操作系統(tǒng)共離開一個“我的文檔”。
1.新建公共文檔文件夾
在某一分區(qū),如E盤上新建一個公共文檔文件夾,如D:\Doc。
2.修改默認“我的文檔”文件夾位置
右擊桌面“我的文檔”圖標,選擇“屬性”命令,并在打開的窗口中單擊“移動”按鈕(如圖4)。

我的文檔屬性界面
在打開的“瀏覽文件夾”窗口中選擇D:\Doc(如圖5),單擊“確定”按鈕兩次完成修改。此時,Windows會詢問是否將原“我的文檔”中的所有文件移動到選定的文件夾下,并列出“我的文檔”的原位置和新位置,單擊“是”按鈕完成移動。

選擇窗口界面
對于其他的操作系統(tǒng),也作類似操作,如進入Windows 98后,右擊桌面“我的文檔”圖標,選擇“屬性”命令,再使用上述方法把“我的文檔”文件夾移動到D:\Doc下即可。
五、共享臨時文件夾
Windows 9x/Me在運行時,會在C:\WINDOWS\TEMP文件夾下存放臨時文件。而在Windows 2000/NT/XP多用戶操作系統(tǒng)下,臨時文件被存放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Profile\Local Settings\Temp文件夾下(如果你是Administrator,則放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 Settings\Temp文件夾下,其他用戶以此類推)。如果要清理這些臨時文件顯得特別不方便,那么有沒有什么方法讓它們也共享一個臨時文件夾呢?答案是肯定的。
1.新建共享臨時文件夾
在某一分區(qū),如D盤上新建一個文件夾,如D:\tmp。
2.在Windows 9x/Me中的修改
Windows 9x/Me的臨時文件夾由TEMP和TMP變量設(shè)置,因此,我們只要編輯C:\AUTOEXEC.BAT文件,加入以下內(nèi)容:
@echo off
Echo Setting D:\tmp as Windows 9x/Me temporary Directory
set temp=D:\tmp
set tmp=D:\tmp
Echo Starting Windows...
即可。
3.Windows 2000/NT/XP中的設(shè)置
在Windows 2000/NT/XP中設(shè)置要簡單得多:右擊桌面“我的電腦”圖標,選擇“屬性”命令,在打開的“屬性”窗口中單擊“高級”標簽,并單擊“環(huán)境變量”按鈕,然后選中“環(huán)境變量”→“Administrator 的用戶變量”→TEMP,并單擊“編輯”按鈕,在打開的“編輯用戶變量”對話框中把原來的“%USERPROFILE%\Local Settings\Temp”改為“D:\tmp”(如圖6)。接著,再選中選中“環(huán)境變量”→“Administrator 的用戶變量”→TMP變量,單擊“編輯”按鈕,在打開的“編輯用戶變量”對話框中把原來的“%USERPROFILE%\Local Settings\Temp”改為“D:\tmp”。

將變量值改為“D:\tmp”
在其他操作系統(tǒng)中作同樣設(shè)置,即可保證所有的Windows都只使用D:\tmp作為臨時文件夾。
六、共享回收站
在“資源管理器”中刪除文件時,Windows并不會直接把它刪除掉,而是放到回收站中。它給了我們一劑后悔藥,相當(dāng)有用,通過下面的技巧也能讓多個操作系統(tǒng)共享回收站:右擊桌面“回收站”圖標,選擇“屬性”命令,在打開的“回收站屬性”窗口中單擊“全局”標簽,并選中“所有驅(qū)動器均使用同一設(shè)置”前的復(fù)選框(如圖7)。這樣,所有Windows都會在所有驅(qū)動器上使用同一個設(shè)置了。

回收站屬性主界面
七、共享頁面文件
Windows中采用了一項虛擬內(nèi)存技術(shù),而頁面文件實際上就是XP使用的虛擬內(nèi)存的文件,它保存在系統(tǒng)區(qū)根目錄下的pagefile.sys文件中。如果我們把Windows安裝在不同的分區(qū)上,則系統(tǒng)會在不同的分區(qū)的根目錄中都建立一個pagefile.sys文件,浪費了不少的硬盤空間。下面的技巧可以讓我們的Windows共享一個頁面文件:單擊“開始”→“設(shè)置”→“控制面板”,雙擊“系統(tǒng)”圖標,選擇“高級”→“性能”,在打開的“性能選項”窗口中單擊“虛擬內(nèi)存”旁的“更改”按鈕(如圖8)。

系統(tǒng)性能高級選項主界面
在打開的“虛擬內(nèi)存”對話框中選中C盤,并選中下方“無分頁文件”按鈕(如圖9)。

虛擬內(nèi)存對話框主界面
接著再選擇E盤,然后在“初始大小”和“最大值”值處輸入相同值,如888,表示頁面文件為888MB。并單擊“設(shè)置”按鈕(如圖10)。即可讓W(xué)indows使用E盤下pagefile.sys文件作為頁面文件。

在對話框中選擇E盤
Windows 9x/Me中的設(shè)置和Windows 2000中設(shè)置差不多,進行類似設(shè)置即可。
在Windows XP中,右擊桌面“我的電腦”圖標,選擇“屬性”命令,在打開的“屬性”窗口中單擊“高級”,并單擊“虛擬內(nèi)存”按鈕,單擊“更改”按鈕,在打開的窗口中選擇E盤作為頁面文件所在盤即可。
Windows 2000/XP安裝完成后,在重新啟動計算機時,我們會看到一個啟動菜單(如圖1),看似神秘的啟動菜單,其實一點也不神秘。對它有更深的了解后,有利于我們更好地使用啟動菜單。

啟動菜單主界面
一、了解啟動菜單結(jié)構(gòu)
Windows 2000/XP的啟動菜單完全由啟動硬盤根目錄下的boot.ini文件來控制,我們只要了解了該文件的結(jié)構(gòu)及每個字段的含義,就可以更好地來控制Windows 2000/XP的啟動菜單。
(1)解剖boot.ini
boot.ini是Windows 2000/NT/XP用來確定引導(dǎo)過程顯示操作選項的配置文件,默認情況下,它是一個具有只讀和系統(tǒng)屬性的文件如下是一個最為典型的boot.ini文件(如圖2):

boot.ini文件
[boot loader]
timeout=30
default=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WINDOWS
[operating systems]
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WINDOWS="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fastdetect
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WINNT="Microsoft 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fastdetect
C:\CMDCONS\BOOTSECT.DAT="Microsoft Windows XP Recovery Console" /cmdcons
下面則是boot.ini文件每行的定義:
這是系統(tǒng)固定不變的,不能更改
timeout = 30
timeout后面的數(shù)值表示選擇默認操作系統(tǒng)時間,單位是秒,默認是30秒
default=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WINDOWS
default用來指定默認啟動計算機的操作系統(tǒng)注意:無論什么時候只要操作系統(tǒng)是Windows NT內(nèi)核的,則都采用這種路徑表示方法:
其中multi(0)意思是第一塊IDE硬盤,如果是第二塊硬盤則用multi(1)表示。而如果是SCSI硬盤,則用scsi(0)和scsi(1)等來表示。
disk(0) 表示物理第一硬盤。
rdisk(0)參數(shù)表示SCSI logical unit (LUN)被使用。由于每一個SCSI設(shè)備在設(shè)置時都有一個惟一的SCSI ID相對應(yīng),其中的數(shù)字(本例是0)就表示SCSI ID。此參數(shù)只對SCSI硬盤設(shè)置有用,而對于IDE接口的硬盤無效。在IDE接口硬盤中表示為0。
partition(1)表示的是計算機中第一個驅(qū)動器的第一個分區(qū),如果是第二個分區(qū)(即D盤)則是partition(2),以此類推。
\WINDOWS是多重引導(dǎo)時用來參考的目錄。/fastdetect參數(shù)的作用是快速對系統(tǒng)進行檢測,改為nodetect則不檢測,可以加快啟動速度。
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WINNT="Microsoft 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fastdetect表示啟動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C:\CMDCONS\BOOTSECT.DAT="Microsoft Windows XP Recovery Console" /cmdcons表示啟動Windows XP的恢復(fù)控制臺程序(Recovery Console),有關(guān)Recovery Console我們會在后面作說明)。
注意:當(dāng)然,boot.ini參數(shù)很多,不可能一一列舉,大家一般使用時了解了上面的知識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