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IDC的劃分方法,2008年,虛擬化已經步入2.0時代。從關注服務器與存儲整合的虛擬化1.0時代邁向強調可移動性的虛擬化2.0時代,需要跨越的門檻究竟有多高?
從局部到整體
在虛擬化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通常孤立地看待服務器虛擬化或存儲虛擬化技術。虛擬化其實無處不在,從底層的服務器和存儲的虛擬化,到網絡的虛擬化、處理器的虛擬化、內存的虛擬化、操作系統虛擬化,虛擬化應該覆蓋IT架構的所有層面。IDC明確指出:虛擬化會影響IT的方方面面,而服務器虛擬化和存儲虛擬化密不可分。
在虛擬化1.0時代,無論是存儲的整合,還是資源的共享,虛擬化的焦點始終沒有離開過組件或設備本身。
對于用戶來說,從虛擬化1.0順利過渡到虛擬化2.0的關鍵之一是必須轉變觀念,因為虛擬化已經不僅僅限于服務器、存儲、網絡的范疇,而是從設備級擴展到數據中心級,整個IT基礎架構的虛擬化才是最終目標。
未來,虛擬化很可能成為IT產品的一項基本功能,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實實在在發生著作用。到那時,人們津津樂道的不再是某一項虛擬化技術,而會更多地談論整個數據中心的效率、節能等。
可移動性是關鍵
近幾年,雖然存儲虛擬化一直是業界的熱門話題,每年都有相關的新產品推出,但不可否認,距離存儲虛擬化的普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那么,影響存儲虛擬化技術普及的障礙到底是什么呢?
HDS公司首席技術官Hu Yoshida從虛擬化發展階段的角度分析說:“在虛擬化1.0時代,虛擬化產品并不能提供用戶所需的數據和應用的移動性。到了虛擬化2.0時代,雖然數據和應用的移動性已經不再是一個障礙,但是由于各廠商采用的技術不同,某些廠商的虛擬化產品在實現移動性的同時要大量占用主機資源,或者需要改變原有架構,這是用戶不愿意看到的。”以HDS統一存儲平臺(Universal Storage Platform,USP)為例,它采用了創新的CrossBar架構,可以在不同存儲等級之間進行卷移動,或在技術更新時進行卷遷移,以滿足業務連續性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上述這些動態調整不會影響應用程序的運行,也不會給SAN增加額外負擔。
IDC也明確指出:虛擬化2.0并不是硬件設備整合那么簡單,簡化應用程序的安裝與轉移,使應用程序更容易從一種機器向另一種機器轉移,保證數據的可移動性才是關鍵。在服務器虛擬化方面,無論是在Unix平臺上還是在x86平臺上,能夠保證應用靈活遷移的虛擬化技術已經得到了應用。Hu Yoshida認為,在x86服務器平臺上,VMware的VMotion已經是資源動態遷移的一個事實上的標準。
自動精簡配置是熱點
IDC在描述虛擬化2.0的特征時,除了強調數據和應用的可移動性以外,還提到了自動精簡配置。所謂自動精簡配置就是在應用真的需要時才分配相應的物理存儲空間,而不是像傳統存儲設備那樣提前進行預分配。自動精簡配置功能的實現是以虛擬化技術為基礎的。正因為有了虛擬化技術,才可能把相互獨立的物理存儲空間變成一個虛擬化的存儲池,既而實現自動的存儲空間分配。
HDS的存儲產品已經具備了自動精簡配置功能。據悉,EMC和IBM也將于2008年推出自動精簡配置產品。
Hu Yoshida雖然對IDC描述的虛擬化發展的大方向沒有異議,但是在具體階段的劃分上有自己的看法。Hu Yoshida表示:“虛擬化2.0時代的主要特征是可移動性,而自動精簡配置談的是容量的虛擬化,對于存儲虛擬化來說,這兩者分屬不同的應用階段。存儲虛擬化3.0關注的才是容量虛擬化或者存儲的動態配置能力。”
對于用戶來說,如何劃分虛擬化的發展階段其實并不重要,關鍵是能否合理使用自動精簡配置技術。我們有理由相信,自動精簡配置將成為2008年虛擬化技術領域最值得關注的一個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