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纖用戶現狀
從世界范圍上看,用戶光纖在美國和日本發展的比較早,普及率相對來說也比較高,依據美國FTTH協會發表的數字,到2003年3月底美國FTTH的用戶數為3.8萬個家庭,同期日本公布的數據,日本約為30.5387萬個家庭。日本是世界上光纖到戶(FTTH)發展最快的國家,到2003年12月底,它的FTTH用戶數已達到了89萬戶,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它的光纖用戶數就翻了一番多,它是日本寬帶用戶發展最為迅猛的一種接入方式。就是日本,目前從絕對數量上說,FTTH的用戶還不多,市場占有率還不高,僅占寬帶用戶總數的6.53%,但從發展勢頭上,它在日本發展最快,它的發展前景還是很美好的。如果將別的用戶光纖接入方式一起計算的話,如FTTC(光纖到路邊)、FTTB(光纖到大樓)、FTTA(光纖到公寓)等,那么現在就可以說,用戶光纖接入已相當普遍了。但是只有實現了FTTH,才可以說真正實現了寬帶光纖用戶了,從全世界來看,FTTH還是個新生事物,目前還沒有能成為主流的寬帶用戶接入方式,這主要是單位成本還比較高的緣故。
2.寬帶光纖用戶接入技術
對于寬帶光纖接入技術來說,依據配線形態的不同,主要有兩種方式,即單星型(SS: Single Star)和無源光網絡(P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對于SS方式來說,每戶單獨占用一纖(乒乓方式)或二纖,用光媒體變換器去實現通信; 對于PON方式來說,要在用戶側設置光網絡單元(ONU: Optical Network Unit)和在局側設置光線路終端(OLT: Optical Line Terminal)以及光星型耦合器,現在光星型耦合器最多可有32個分岐,光星型耦合器到OLT間用一根光纖(乒乓方式)或二根光纖,32個用戶可以共用,它比SS方式節約光纖,這便于降低成本,因此,現在說到的用戶光纖主要指PON方式。在PON方式中又分為B-PON(Broadband-PON)和G-PON(Ethernet-PON)兩種,下面分別進行敘述。
SS和PON的配線方式見圖1。
3.在PON方式中的數據傳輸機理
在本方式中主要采用的技術是,在上行方向(用戶到局側)采用了數據同步發送技術,在下行方向(局側到用戶)采用了數據識別技術,下面分別進行說明,詳見圖2。
現在對圖2進行一些說明,圖2(a)是(ONU-OLT)的上行方向數據傳送情況,如果各ONU是任意地向OLT傳送數據,這些數據在光耦合器中就會產生沖突,但現在是ONU#1~#3按照OLT的授權,依時間順序定時向OLT發送數據,數據傳送沖突就得以避免。
在下行方向,如圖2(b),OLU同時向各ONU發送數據信號,各ONU只能將屬于自己的數據檢索出來,而把別的數據進行丟棄。
4.B-PON系統
B-PON系統過去被稱作ATM-PON(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base PON)系統,它是以ATM作為基本技術的PON系統,傳輸速率上行為155Mbit/s,下行傳輸速率為622 Mbit/s;以后又追加了上行傳輸速率可到622 Mbit/s,下行傳輸速率可到1.2Gbit/s,數據傳送使用ATM信元。
現在關于B-PON的國際標準是ITU-T的G.983系列建議。
4.1 B-PON的波長配置
B-PON系統的波長配置見圖3。
按照ITU-T G.983.1建議,一對光纖雙向通信中,上行使用1260~1360nm的波長,下行使用1480~1580nm的波長,以防止上、下行通信的干擾。還有,關于下行方向的波長分配,ITU-T在G.983.3建議中,對數據通信的波長作了新的規定,現在OLT~ONU使用的波長規定為1480~1500nm,其余的波長規定為將來的業務用。在下行波長分配中,預留了數據通信和別的業務發展空間,這對現有通信不會產生影響,但為下行廣播式通信地實現創造了條件。圖3下部為圖像通信形態,由于WDM的作用,實現了波分復用,可向多個用戶提供圖像服務。
4.2 B-PON的帶寬控制
B-PON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可以根據業務的需要去提供帶寬。ITU-TG.983.1,2建議中,ONU~OLT的上行方向的帶寬是固定的,它適合于專用線用戶的通信,在這種方式下,某個ONU即使不進行數據傳送,該ONU的帶寬別的ONU也不能占用,如圖4的(a)中所示。
為了實現更高的帶寬利用率,ITU-T推出了能夠對上行帶寬進行動態分配的(DBA: Dynamic Bandwidth Assignment)G.983.4建議,如圖4(b)所示。
如圖4(b)所示,在動態帶寬分配(DBA)方式中,由ONU發出的帶寬要求,被送到OLT帶寬要求管理模塊,再經分配帶寬計算模塊計算,確定該ONU的上行帶寬,同時帶寬監視模塊對各ONU的上行帶寬進行監視,這樣各ONU的上行帶寬就會被自動進行更新,因為更新周期很短,所以可以說帶寬大體上是實時變動的(動態帶寬分配)。該方式的另一個優點就是可以保證最低帶寬要求,它不單帶寬利用率高,而且對業務的帶寬控制成為可能,這就為重要業務的帶寬給予了保證。
關于B-PON下行方向的通信,同前述的一樣,OLT以廣播方式向ONU發送數據,而每個ONU只能將屬于自己的數據檢索出來,并把別的數據進行丟棄。
5.G-PON系統
G-PON系統在ONU~OLT之間傳輸的不是ATM信元,而是以太網幀信息,目前從速率上主要有兩種,即(G-PON: Gigabit Ethernet PON) Gbit/s和(E-PON)100Mbit/s。由于G-PON和計算機系統的親和性較好,因此受到廣泛地歡迎,這和B-PON相比,在應用上有很大方便,B-PON不能直接到桌面,而G-PON卻可以直接到桌面,因此成為發展的重點。但是由于以太網幀長是可變的,因而對上行帶寬進行動態控制就比較困難了,這是它的缺點。
5.1 G-PON的波長配置
和B-PON的G.983.3建議相同,對于E-PON的上行波長也是規定為1260~1360nm,下行波長規定為1480~1500nm,以防止上、下行方向間的干擾,還有與B-PON一樣,在下行方向1500nm以上的波長段,考慮用作圖像等通信用。
5.2 G-PON的帶寬控制
關于G-PON的帶寬控制,采用多點控制協議(MPCP: Multi Point Control Protocol)去實現,為了實現高帶寬利用率、低時延,也和B-PON一樣,采用了動態帶寬分配(DBA)技術,動態帶寬分配算法正在研討中。
6.B-PON、G-PON標準化動向
B-PON、G-PON系統的標準化工作主要是由ITU-T去完成,從應用角度考慮,G-PON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更快,它的標準化工作也基本上達到實用化水平。
6.1 B-PON的標準化工作
ITU-T到現在為止進行了各種用戶光纖接入系統的標準化工作,它的代表就是B-PON的標準化。
B-PON是上行最大速率為155Mbit/s、下行最大速率為622Mbit/s的PON系統。它使用ATM信元,對于以太網業務和時分復用業務等形形色色的業務都能收容,它的標準化工作表示在G.983系列建議中,詳見表1。
6.2 新標準誕生的必要性
在B-PON最新標準中,上行方向的最大速率為622Mbit/s、下行信號的最大速率為1.2Gbit/s。但是從物理層面上看,在上行方向的速率比622Mbit/s再高的話,在技術上就會給同步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同時從應用角度來看,雖然B-PON也能收容IP等業務,但要經過轉換,效率低,而且還不能夠到桌面,為此,千兆比系統就應運而生,它的研究工作是由2001年4月開始的。
6.3 G-PON系統的標準化工作
因為新的光纖接入系統具有千兆比的傳輸容量,因此被稱為G-PON,它的標準化工作可分為3個層次,詳見圖5。
6.3.1 G-PON業務應用 (GSR:G-PON Service Requirement)層
實際上通信公司對使用G-PON的要求,主要是承載業務、速率和光分配網絡(ODN: 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等條件。
6.3.2 G-PON 傳送 (GTC:G-PON Transmission Convergence Layer)層對PON區間的信號幀結構和OLT-ONU間的控制指令等的規定。
6.3.3 G-PON物理媒體層(GPM:G-PON Physical Medium Dependent) 對G-PON系統光收、發信規則(輸出功率、眼圖等)的規定。
像上述的那樣,因為分成了3個獨立子系統,所以就可以分別進行標準化工作,以及像后述的那樣,容易實現與其它標準的配合,下面對上述3個子系統分別進行描述。
6.4 GSR
GSR是G-PON的業務應用層,是 G-PON系統所應該滿足的業務條件,為了能夠滿足該條件就變成了對GPM和GTC地研討了。依據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國的通信公司對GSR的研討結果,得出的結論,它主要集中在要收容什么樣的業務、必要的傳輸速率是多少、必要的傳輸距離是多少等,現把結果匯總到表2。
對G-PON的基本要求是,在將來能夠對B-PON系統進行置換,因此,G-PON也要能適應B-PON的條件要求,特別是用1對光纖可以收容所有的業務,即把收容全業務為目標。近年IP發展異軍突起,數據終端設備(用戶的PC機等)也要具備以太網接口成為主流,但是模擬電話和T1/E1專線業務作為通信公司的主要業務還沒有改變,這就要求G-PON用1對光纖可完全能夠收容IP數據、模擬電話和專線等。
作為傳輸速率,下行方向(OLT-ONU)規定為1.2G/2.4Gbit/s,上行方向規定為155M/622M/1.2G/2.4Gbit/s。由于IP業務、因特網接入是主流,而它的業務不對稱性是很大的特點,所以下行方向的話務量就占到一大半。還有,若提高上行方向的傳輸速率,則必須提升使用的光發送、接受器件的性能,這就會使成本上升。因而,從實際情況出發,這就確定下行方向速率比上行方向速率高,作為GSR(General characteristicsfor 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標準的ITU-T G.984.1建議已于2003年3月完成。
6.5 GPM
GPM是G-PON物理媒體層(相當于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所謂物理媒體層實際上是由與光纖相連接的光/電變換器以及電信號的數據讀取器等構成,它具有把在光纖上流通的光信號傳送到2層進行數據處理以及將2層傳送過來的數據信號轉換成光信號的作用。
GPM光信號的速率依據OLT-ONU間的發送、接收電平差(功率預算),按照ITU-T G.982的建議要求,將G-PON分成A/B/C等級別,并對各級別的發送、接收信號進行規定。但是, 在現階段技術上對于上行信號為2.4Gbit/s的研討還不夠充分,這是留給今后的課題了。
還有像前述的那樣,可以認為,伴隨著傳輸速率地提高、光的收發模塊高性能化,促使了設備成本上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追加了前向糾錯(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這一種差錯控制功能,作為任選項目,據此,低成本的光收、發模塊地采用成為可能。
6.6 GTC
TC相當于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傳送層),在GTC中規定了幀結構、OLT-ONU間的控制指令和為了安全加密功能等。對于G-PON像前述的那樣,要求能將所有的業務都要很好地進行收容,無論是數據業務或是TDM業務,都采用了同樣的數據包形式,它被稱作為GEM(G-PON Encapsuration Method)的新的封裝方法。用GEM去定義具有數個脈沖字頭控制的可變幀長,并用該幀結構去傳送數據業務和TDM業務。關于字頭控制,現正在研究中。
PON的下行方向(OLT-ONU)是廣播方式,因此為了確保情報不被他人盜竊的安全機能很重要,常見的就是信號加密。目前G-PON系統使用的加密方式是美國商務部標準技術局(NIST)頒布的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加密方法。但對加密方法的研究仍在繼續,今后也可能會出現新的加密方法。
6.7 展望
從圖5可知,第一層為物理媒體層,第二層為傳送層,第三層為業務應用層。現在GSR(第三層)、GPM(第一層)的標準化工作已經完成了,而GTC和OMCI(OLT-ONU間的管理控制接口)的標準化工作正在完善中,FSAN(Full Service Access Network)和ITU-T正在對標準的完善加緊工作,預計G-PON將很快會成為寬帶用戶光纖接入網的主流。